欢迎来到技联昆山高新!
大院大所合作在苏州丨“创新驱动”安上新“引擎”
来源: 苏州日报 作者: 技联在线 发表时间: 2020-10-09

一个中心、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四大系统、七大平台,探索形成一种高端线材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31.5%……日前,沙钢牵头承担的国家“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顺利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这是沙钢创新驱动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沙钢产学研合作的新成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于世界钢铁大潮中乘风破浪45载,“科技领航、创新驱动”始终是沙钢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创新的组织形式正在重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沙钢不断加大投入,建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巩固基础、深度融合、扩面提质,为“创新驱动”装上新“引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发挥平台优势,打造产学研“高地”

“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由沙钢、北京科技大学等合力完成。项目针对我国高端线材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尺寸精度低等问题,对沙钢转炉特钢、开坯修磨和线材轧钢生产线全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在生产效率提高31.5%的基础上,还使运营成本降低23.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4%,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9.7%,为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沙钢这个项目对智能工厂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验收组相关专家表示。

产学研融合,平台是基础。早在1998年,沙钢就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并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沙钢瞄准国际先进工艺装备,实现了装备大型化、产线专业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而发展过程中,沙钢开放共享的合作理念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更为产学研开辟了“世界空间”……技术、人才、合作、装备多项优势齐聚,让沙钢成为良好的产学研项目孵化基地。

走进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分析检测设备,包括场发射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等,为先进钢铁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钢研院的建立使沙钢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保证体系和人才保障机制,壮大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更成为沙钢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强大平台。”沙钢钢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麻晗表示。

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沙钢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苏大联合共建了“苏州大学沙钢学院”,全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高地”。

2016年以来,沙钢先后与多所高校开展了5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及自主创新,沙钢先后开发了350余只新品,多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优化融合机制,做好新技术“翻译”

随着技术发展,产学研在创新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企业能够把高校院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翻译”过来,应用到生产中,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

沙钢新一代桥梁缆索镀锌钢丝用盘条的研发与产业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缆索是桥梁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强度直接关系大桥的承载能力和跨度。沙钢集中优秀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团队,与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先后完成了盘条碳偏析比控制、夹杂物控制等技术研究,成为全国首批实现新一代桥梁缆索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成熟产品的过程并不容易。以往,科技人员不了解市场和产业对产品的具体需求,企业也不了解核心技术难点和潜能,新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并不少见。

沙钢的实践表明,新技术全面“翻译”,不仅要有平台,更要有良好的协同创新和融合机制来支撑。“首先就是科学的评估机制。”麻晗介绍,要严格产学研项目立项流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广泛论证,由公司领导和相关人员反复进行细节上的商榷,以确保立项科学精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另一个重点是建好合作管理机制。企业选派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熟悉的骨干力量全程跟踪,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沟通,形成推进机制。同时,组织专人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诊断,实时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对一个产学研项目来说,项目结题不代表结束,应用也不是最终结果,还要有转化、再创新机制。“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做法,项目应用中的创新工艺总结、固化,举一反三,从一条生产线复制到多条生产线,从一个工种覆盖至其他工种。”麻晗表示,通过不断总结提升,形成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最大限度发挥产学研融合发展效能,不断提升沙钢创新能力。

扩面提质升级,培育全新“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如何才能实现新型科技创新之路的探索?产学研合作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曾几何时,我国南部沿海高盐、高温、高腐蚀度的环境让建筑行业从业者头痛不已。既要保障建筑安全,又要保证钢筋高耐腐蚀性和其他工艺性能,还要降低成本……一时间成了困扰钢铁行业的难题。

专门针对使用环境新开发一类产品。沙钢和知名高校共同开启了这一项全新挑战。双方从“铁”本身的特性入手,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参数分析、实践检验,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原创性的系列高强耐蚀性钢筋,其耐海水腐蚀性能比普通钢筋提高10倍以上,使用年限长达120年,实现了耐蚀钢筋材料设计、耐蚀性能评估与应用技术开发的一体化自主探究,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空白。“高强耐蚀性钢筋技术获得了国际专利,沙钢还制定了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麻晗说,目前沙钢高强耐蚀性钢筋已在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

在沙钢,产学研项目还有更广的覆盖面。绿色发展方面,与高校合作开展“钢渣在公路工程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钢渣替代砂石用于道路建设,每年可消耗钢渣110万吨,不仅可以减少石料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预计还可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跟踪、学习、研究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发展动向,有效强化了沙钢产品、工艺技术和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创新骨干。

未来,沙钢将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充分发挥钢铁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部门的研发优势,通过产学研联动和项目攻关,加速更多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形成企业新的强大“竞争力”。

“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科技创新的厚度和广度,在绿色制造、绿色产品、数字工厂、超低排放、产业链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再加力、再突破,坚定高质量发展道路,做精做强,向着‘百年沙钢’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表示。